清明时节,细雨纷纷扬扬地洒落,润泽着江西这片土地。在这个特殊的节气里,江西有一种独特的饮食传统,名曰 “尝春”,那是一场舌尖上与春天的约会。
田间地头,艾草正鲜嫩欲滴,叶片毛茸茸的,泛着清新的绿。村妇们手提竹篮,三两成群,手指轻捻,将艾草采撷回家。艾草便是 “尝春” 食物的灵魂食材,洗净后在沸水中焯烫,瞬间,满室氤氲着艾草独有的馥郁香气,那是春天最纯粹的气息,带着泥土的问候和暖阳的温柔,驱散了清明的些许哀愁。
艾草焯水沥干,被细细剁碎,与糯米粉完美融合。揉、搓、按,面团在掌心逐渐成型,柔软且富有韧性,仿佛将整个春天都拿捏在了手中。包上精心调制的馅料,甜口的有芝麻、白糖,咬下去,甜蜜瞬间在齿间爆开,混合着艾草的清香,甜而不腻;咸口的则是春笋、腊肉,春笋脆嫩,腊肉咸香,每一口都是春天的鲜美与醇厚滋味交织,是山林与烟火的共鸣。
做好的艾米果、清明粑整齐排列,上笼屉蒸制。热气腾腾中,它们愈发诱人,出锅时,绿得透亮,像是春日里被阳光穿透的新叶。一家人围坐,分享着这 “尝春” 的美味,老人们念叨着过往清明的习俗,孩子们吃得满嘴留香,笑声回荡屋内。
在江西,“尝春” 不只是品尝美食,更是传承文化。这一口口饱含春韵的食物,连接着代代江西人的记忆,跨越岁月,让清明的意蕴在烟火日常中延续,提醒着人们敬畏自然、感恩先辈,不负这大好春光,岁岁年年,于味蕾间留住春天的脚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