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乡村的晨曦中,泥土的芬芳弥漫开来,那是大自然的轻声细语,讲述着广信乡村振兴的动人篇章。步入广信的乡村大地,垂直工厂拔地而起,智能灌溉系统有序运作,各类机械高效作业,一幅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正缓缓铺展,每一寸土地都满溢着希望与蓬勃的活力。
“互联网 + 农业”,为振兴注入新动能
在广信区的千亩大棚蔬菜基地,一盘盘辣椒苗、西红柿苗、茄子苗茁壮成长,生机勃勃。皂头镇、田墩镇等乡野之间,1500 亩金黄灿烂的再生稻迎来机械化收割,丰收的喜悦洋溢在每一寸田野。
种粮大户王龙自豪地说道:“如今,无人机喷药施肥、机播收割这些操作我都熟练掌握。眼下,6000 多平方米的育秧中心和粮食烘干厂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,这必将有力推动农业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。”
千亩大棚蔬菜基地的技术员陈志强,一边熟练操作着手中的设备,一边介绍:“现在只需一部手机或者平板电脑这样的手持终端,就能精准掌握整个基地的农业生产信息,还能依据数据反馈远程进行浇水、施肥等操作,方便又高效。”
自 2022 年起,千亩大棚基地的承包方上饶市盛邦农业有限公司投入 10 余万元,引入智慧农业物联网管理平台,精心打造智慧农业管理系统,实现了基地湿度、水质、氮磷钾含量、气温等多种关键数据的实时传输、记录,以及相关设备的远程控制,让农业生产变得更加智能、科学。
大棚基地承包人吴成水介绍:“千亩大棚蔬菜基地建成后,为当地村民提供了 800 余个就业岗位,人均年增收达到 2.5 万元,实实在在地带动了乡亲们致富。”
随着农业规模不断扩大,集约化程度日益提高,智能灌溉系统的优势愈发凸显。其高效、精确、可视化、远程化的操作管理模式,不仅大幅降低了水、肥、药等资源的消耗以及人力成本,解放了部分劳动力,还实现了适时适量灌水,促进水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,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。正因如此,智能灌溉系统在广信区得到广泛应用,清水乡的蓝莓基地、云谷田园的垂直工厂、田墩镇的千亩大棚基地等,都能看到它的身影。
田墩镇党委书记陈志军表示:“自从家门口有了大棚基地,村民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。不少村民为了能在家门口工作,选择回村生活,甚至还出现了学生回流现象,乡村的人气越来越旺了。”
近年来,广信区坚定不移地推进十万亩茶园、十万亩蔬菜、十万亩油茶、十万群中华蜂、十万亩花卉苗木、十万亩水果的六个 “十万工程”,让乡亲们在家门口就能端起致富的 “金饭碗”。科技化、机械化、规模化的种植模式,让广信农业踏上 “新质” 发展的快车道,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吸引回乡,在农村这片广阔的天地里施展才华、追逐梦想。截至目前,全区规模以上农业企业数量达到 87 家,总数位居全市首位,特色农业种植面积达 135 万亩,总产值超过 50 亿元。
“两山” 转化,助力农民增收致富
踏入广信区田墩镇黄石村山棚自然村,一幅幅色彩鲜艳、生动有趣的文化墙绘首先映入眼帘,一条宽阔整洁的沥青路蜿蜒穿过村庄,一栋栋窗明几净的民房错落有致地掩映在绿树丛中,构成了一幅宁静祥和、美丽宜居的和美乡村新画卷。
山棚自然村来龙山居项目投资人徐绍丝介绍:“我们这儿有刺激越野、围炉煮茶、户外烧烤、钓鱼、真人 CS、乐器弹唱等丰富多样的休闲娱乐项目,每天都有不少游客前来,尤其是周末和假期,更是人气爆棚。”
走进广信区华坛山镇樟涧民宿村,高大挺拔的樟树随处可见,清澈见底的溪流潺潺绕村而过,绿水青山与独具特色的民宿相互映衬,构成了如诗如画的美景。观光眺台、祈雨广场、一号农场等景点依次排开,美丽乡村的独特魅力吸引了各地游客纷纷前来 “打卡” 留念。
8 月 19 日,华坛山镇樟涧民宿村的脱贫户周干华满脸笑意,开心地说:“这个暑假,游客接连不断,今年民宿的营业额已经超过 20 万元。放在以前,全家一年的总收入都达不到这个数,现在的日子真是越过越红火。”
山峦云雾缭绕,峡谷清幽宁静,黄墙黛瓦的赣派风格民宿依山而建,咖啡屋、酒吧、文创店铺等穿插其中,曾经无人问津的废弃山谷摇身一变,成了远近闻名的 “网红山谷”。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,让许多在外务工的村民看到了新的机遇,纷纷回乡吃上了 “旅游饭”。2023 年,望仙谷接待游客数量高达 369.1 万人次,总营业收入达到 4.14 亿元,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,为当地经济注入了强劲动力。